聚类
非监督学习
在非监督学习中,我们的数据没有附带任何标签,我们拿到的数据如下图。在这里我们有一系列点,却没有标签。
也就是说,在非监督学习中,我们需要将一系列无标签的训练数据,输入到一个算法中,然后我们告诉这个算法,快去为我们找找这个数据的内在结构给定数据。我们可能需要某种算法帮助我们寻找一种结构。图上的数据看起来可以分成两个分开的点集(称为簇),一个能够找到这些点集的算法,就被称为聚类算法。
当然,非监督算法不只是用来分簇,也可以为我们找到其他类型的结构或者其他的一些模式。
K-均值算法
K-均值是最普及的聚类算法,算法接受一个未标记的数据集,然后将数据聚类成不同的组。
流程
K-均值算法的输入为K(分簇的数量)以及训练集(n维向量,不使用x0=1)。
K-均值算法的流程如下:
- 首先随机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。
- 对每一个样本,计算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。
- 移动每一个聚类中心,将每一个聚类中心移动到这个簇所有点的均值处。如果一个聚类中心所对应的簇中,没有任何一个样本,可以直接移除这个簇,或者重新初始化这个聚类中心。
- 重复步骤2和3,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变化。
优化目标
K-均值最小化问题,是要最小化所有的数据点与其所关联的聚类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之和,,因此 K-均值的代价函数(又称畸变函数 Distortion function)为:
目标是找到使得代价函数最小的c和μ。在K-均值算法进行每一次迭代时:
- 第一个循环就是簇分配,用于找到c最小化代价函数的过程
- 第二个循环就是移动聚类中心,用于找到μ最小化代价函数的过程
随机初始化
在运行K-均值算法的之前,我们首先要随机初始化所有的聚类中心点:
- 选择K<m,级聚类中心的个数应该小于样本数量
- 随机选择K个样本,令K个聚类中心与K个随机选择的样本相等
K-均值的一个问题在于,它有可能会停留在一个局部最小值处,而这取决于初始化的情况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通常需要多次运行K-均值算法,每一次都重新进行随机初始化,最后再比较多次运行K-均值的结果,选择代价函数最小的结果。这种方法在在K较小(2~10)时是可行的,但是如果K较大,效果不明显。
选择聚类数量
通常通过人工方法,对聚类数量K进行选择。一个常用的方法是肘部法则:关于肘部法则,就是通过改变K值也就是聚类的类别数量,通过K-均值进行聚类,计算代价函数的大小:
如左图所示,可能会得到像一个人的肘部样式的曲线,到达肘点之前,畸变值下降的非常慢;但是在肘点之后,畸变值下降的非常缓慢。因此,可以选取肘点作为K值。
但是更通常的情况是,会得到一条平滑下降的曲线,如右图所示。一般来说,K值需要根据情况人工的去确定。
降维
无监督学习的第二类问题,就是降维。
主成分分析
主成分分析(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,PCA)是最常见的降维算法。
以二维降至一维为例,在PCA中,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个方向向量(Vector direction),当我们把所有的数据都投射到该向量上时,我们希望投射误差能尽可能地小,投射误差是从特征向量向该方向向量作垂线的长度。
当需要将n维数据降至k维时,就需要找到k个向量,使得总的投射误差最小。
主成分分析 vs 线性回归:
主成分分析与线性回归是两种不同的算法。主成分分析最小化的是投射误差,而线性回归尝试的是最小化预测误差。下图中,左边是线性回归的误差(垂直于横轴),右图是主成分分析的误差(垂直于向量)。